全國人大代表、福建師范大學副校長
應開發(fā)中華文化“精神產品” 促進兩岸青少年交流 時間:2020年5月23日兩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有一些很具體的載體。如果能夠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內的文化讀物,一些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“精神產品”,那么對于增進臺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很大作用。
在“精神產品”這方面的開發(fā)、推廣、創(chuàng)新還有很大空間,需要兩岸的教育工作者、文化工作者在各自領域創(chuàng)新,進而形成“合力”。
作為全國人大代表,您這次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,提交的議案或者建議是什么?
我這次提交的議案主要關于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,這是我長時間關注的一個話題。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,一方面因為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;另一方面源于我的研究領域是文化和教育。 這幾年我有機會經(jīng)常去臺灣,跟臺灣的大學和中學老師、學生交流,我越來越覺得,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兩岸青少年心靈上的交流,進一步加強臺灣青少年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。
如何加強兩岸青少年在精神層面的交流,進而增進臺灣青少年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?
兩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有一些很具體的載體,不能單靠一兩次活動。所以我認為,如果能夠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內的文化讀物,一些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“精神產品”,那么對于增進臺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很大作用。 從2014年開始,我聯(lián)合了兩岸的一些重要學者,攜手編寫一套面向臺灣七到九年級學生的教材,這套教材全套共6冊,涵蓋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讀本和教師教學手冊,總字數(shù)超過1000萬字。 我們試圖通過教材進校園,通過教材的使用和推廣,讓更多的臺灣學生了解中華文化、認同中華文化、甚至傳播中華文化,這是我們的初衷。
如何開發(fā)、推廣中華文化“精神產品”?
中華文化“精神產品”形式豐富多樣,我們要有創(chuàng)新精神去開發(fā)、推廣一些這樣的產品。 加深對母語的感知、對祖國歷史的了解、對中華文化的理解,我認為這些是增強臺灣青少年對于中華文化認同的核心要點。因此,我們在“精神產品”這方面的開發(fā)、推廣、創(chuàng)新還有很大空間,需要兩岸的教育工作者、文化工作者在各自領域創(chuàng)新,進而形成“合力”。
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對于兩岸融合發(fā)展有何作用?
兩岸的融合發(fā)展需要從青少年開始,需要從青少年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開始。 兩岸融合發(fā)展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既涉及到物質層面,也涉及到精神層面;既涉及生活方式,也涉及文化認同,而以教材為抓手的教育文化交流,是推動兩岸融合發(fā)展的重要力量之一。 我認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充分“發(fā)育”,需要立足長遠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。